在山东黄河工程集团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中,“黄河铁军”精神犹如璀璨明灯,照亮了一代代建设者的奋进之路。数十载风雨兼程,这种精神孕育出无数扎根一线、勇挑重担的先进典型,而工程集团第三分公司张肖堂闸项目经理张峰及其团队,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一线淬炼成长 勇挑攻坚重担
作为山东交通学院毕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张峰二十余年如一日坚守施工一线。从青涩的技术员成长为运筹帷幄的项目负责人,他在多个大中型工程中百炼成钢,以精湛的专业素养和果敢的决策魄力,屡次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
当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山东段)张肖堂闸项目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肩上时,张峰清醒认识到这份责任的分量。项目南邻黄河主流、北接滨州市区,不仅需要破解南外环主干道开挖难题,更面临地质条件复杂、工期非常紧迫、成本控制严苛的三重考验,任务十分艰巨。
张肖堂闸的施工难度堪称教科书级案例。此处曾是黄河决口险段,汛期水势变幻莫测,稍有不慎便可能危及下游数十万群众安危;北侧城区人口稠密,环保标准必须达到“零投诉”要求;加之项目地处南外环交通主动脉,涉及交通、市政、执法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协同作战,其复杂程度远超同类工程。
“难题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难题。”这是张峰团队的座右铭。面对技术困局,他牵头组建专家攻坚组,白天踏勘收集数据,深夜挑灯优化方案,在一次次论证中找到最优解;为严控施工成本,他带队奔赴多地考察主要材料,货比三家,千方百计节约成本。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南外环封闭施工的协调工作。作为连接高速口与黄河浮桥的“黄金通道”,车流量特别大。张峰带领团队走访政府部门、地方群众,用真诚沟通化解疑虑,以详细方案赢得信任,历经30天的不懈努力,为工程争取到宝贵施工窗口,确保工程如期开工。
“7个月完成主体工程,确保汛期安全!”省防汛指挥部的军令状骤然下达时,常规工期已被大幅压缩。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中,张峰带领团队开启“5+2”“白加黑”的攻坚模式。他绘制施工进度网络图,将每个节点精确到天,从混凝土浇筑到设备安装,每个环节都卡紧时间、压实责任;针对冬季施工低温影响,他组织制定专项方案,用保温棚蒸汽养护等技术手段破解施工难题;团队成员更是拧成一股绳,有人挂着吊瓶指挥作业,有人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寒风凛冽的黄河岸边,用热血与汗水浇筑起坚实的工程根基。
2024年6月初,随着闸门徐徐落下、成功闭合,首次通水顺利完成,这一历史时刻被永久定格。这支铁军不仅用短短7个月兑现“汛前完工”承诺,更交出了一份质量过硬的答卷,赢得省局和地方各级管理部门的一致赞誉。项目获评集团“优秀项目部”,张峰荣获“优秀项目经理”称号。
聚力团队建设 传承铁军精神
“独木难成林,众志可擎天。”张峰始终将团队锻造视为工程建设的核心要义。在昼夜鏖战的施工间隙,他创新开展“技术夜校”“安全练兵场”等特色培训,将二十余载积累的实战经验倾囊相授;每逢抢险攻坚时刻,那句“跟我上”的铿锵誓言总在最前线回响,用身影代替命令,以行动树立标杆。
如今的张肖堂闸项目团队,已淬炼成一支能打硬仗的“青年铁军”。不少技术新锐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脱颖而出,“传帮带”的星火将以燎原之势延续到更多工程一线。这支队伍用实干延续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铁军基因。
240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张肖堂闸不仅以“零缺陷”通过通水验收,更打造出“党建红”引领“工程优”的示范样板。张峰团队用铁一般的担当诠释:所谓奇迹,是平凡人用坚守书写的非凡;所谓卓越,是奋斗者以匠心铸就的永恒。
在山东黄河工程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中,正是无数个“张峰式”铁军以初心守护黄河安澜,以担当书写时代华章。他们如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汇聚成新时代的澎湃力量,激励着全体员工在逐梦路上奋勇前行,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