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言之殷殷、情之切切,激励着每个黄河人为之奋斗。
“从东营市中心再也不用北绕,直接西行就可以直达东吕高速啦,一下子少跑20多公里!”“不到2分钟就能过河了!”1月11日,在两岸群众的欢呼声中,由山东黄河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与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的BOT项目——德州路西延暨东津黄河大桥工程正式通车。东津黄河大桥全长10.102公里,为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是东营市“一环两快四纵四横”路网规划“四横”重要支撑,项目的建成通车有效解决了利津县城到东营机场“绕城”问题,成为东营中心城区连接东吕高速至济南的快捷通道,对构建“交通大格局、融入都市经济圈”,加快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科学规划,引领前行之路
山东黄河工程集团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公路路基工程、公路路面工程、桥梁工程专业承包壹级等多项资质。建桥,对于山东黄河工程集团而言,已是驾轻就熟。作为施工企业先后承建了济南建邦黄河特大桥、滨博高速黄河特大桥、聊城徒骇河特大桥、武荆高速汉江特大桥、内蒙古准兴高速黄河特大桥等各类大中型桥梁100余座。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号召,山东黄河工程集团不忘初心、立足黄河,深耕黄河流域,积极探索跨河交通、引黄供水等优质项目,2022年山东黄河工程集团自投自建自营的幸福黄河大桥通车运行,为企业从施工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东津黄河大桥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主桥工程,作为黄河上最大跨度的“A”字型双塔双索面钢梁混凝土组合梁斜拉桥,桥长880米,最大跨径420米,大直径超深桩基、超大承台基础、超高主桥桥塔,这样的难度和强度对于山东黄河工程集团来说尚属首次。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项目建设之初,山东黄河工程集团理清工作思路,建立工作框架,制定了“建设一流大桥、打造三个工程(质量零缺陷工程、安全零事故工程、环保零投诉工程)”的总目标;组建强有力的项目管理团队,班子成员常驻施工现场,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组织专家组进行标准宣贯和技术指导,专家组结合每项施工流程,细致讲解标准要求;项目管理团队全员上阵,明确目标,强化责任,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党建引领,凝聚奋进力量
党风正则桥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部紧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新形势,强化党的政治建设,以项目一线为阵地,全面推行“党建+项目”模式,将支部建到项目上、党旗插在工地上,班子成员常驻工地靠前指挥,成立东津黄河大桥临时党支部,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机关职工到一线”主题党日、集体学习、技能比武等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积极鼓励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做贡献”,确保关键环节有党员把着,危重时刻有党员顶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廉政明则路远。项目部班子以身作则,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成立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廉政会议,落实廉政责任,增强廉洁自律意识。2022年,山东黄河工程集团全面推行“五项改革”,东津大桥项目作为重点项目设临时纪检员协助项目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检查,保证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的严格落实,为项目的顺利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规范管理,夯实工程根基
向管理要效益。项目部严格贯彻落实规范管理要求,切实强化过程管理。迅速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进度计划,实行“早碰头、周例会、月总结”项目管理模式,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强力推进施工进度。
人员物资管理是项目创效的源头。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择优选择劳务队伍或材料供应商,事先严格控制施工成本,事中精细化管理,事后严格执行合同进行结算,避免双方“效益归尘”。
以数字化工具激发管理潜能。山东黄河工程集团打造项目管理系统,促进资源整合,提升工程效率,充分发挥集约化优势。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在合同管理、工程结算及资金支付等环节起到显著把控作用,项目管理信息化、全流程监管,有效防控风险。
“我们的材料损耗甚至可以说是负值”,东津黄河大桥项目负责人姜家添骄傲地说。加强材料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项目部对砂石料等含杂质或水分的材料采购时,实行多部门联合验收的方式,由试验室、物资部、拌合站联合验收,通过现场实测严控砂石料的含水量、含泥量等指标,减少非必要损耗。施工过程中实行限额控制,定期盘点库存,校核材料的实际消耗量,及时修正,周转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严禁施工随意切割和改拼,避免跑冒滴漏。材料进场负责人,30岁出头,第一次负责物资管理任务,“一想到一半以上的合同额经过我的手里,压力山大”。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流程,设置透明交接班制度、24小时监控、两套密码核实磅数,提高成本管控水平,实现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攻坚克难,铸就精品工程
“那简直就是豆腐上插筷子”。辽阔的黄河三角洲以其迷人的风光吸引着大家,然而在其背后,是如“豆腐般”柔软的地基土层。如何解决地基松软的难题?大孔径超深桩,群桩。办法有了,可面对粉砂易液化地层成孔难、冲刷大、易缩孔偏孔的技术难题,单根桩径2米,桩基设计桩长117米(入土深度130米),相当于43层楼的深度,工程如何实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黄河铁军”在“战场”上从不退缩。项目部提前查阅类似规模工程资料,大胆采用泵吸反循环成孔施工工艺,组织方案专家评审,召开安全技术交底会。施工中项目部狠抓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严格落实首件制度,各个工序环节精心组织。技术骨干24小时轮流值班,通过控制钻孔垂直度、留取渣样与设计地勘资料进行对比,严控沉渣厚度、泥浆比重、钢筋笼加工与安装质量、拌和料和易性与坍落度等,确保了桩基质量。通过周密编排进度计划,配置恰当的资源,确保了每日目标实现。经过百日奋战,100根一类桩稳稳地支撑起了大桥的根基,为34000余吨的桥面提供承载,创造出了黄河之上最长群桩基础。
“小刘,头有点秃,到这干了两个月,成我们这第一个连头皮都晒黑的”。大桥主塔桥塔高分别为128.8米、134.6米,最大悬臂长106米,倾斜角度达81度,无下横梁的“A”字型桥塔。索塔施工正值夏季,气温较高,细长结构自身在日照下变形较大,塔柱线型控制是重难点。项目部提出了无下横梁“A”字型桥塔桥柱多组水平横撑与爬模施工技术,分29个节段爬模逐节段浇筑。研发创新智能主动横撑装置,通过在主钢管与调节管之间建立灵活的连接部,实现横向支撑长度的精确调节,极大提升了施工对接的便捷性和效率,确保了施工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监测斜拉桥桥塔位移,实时监测索塔的位移和变形情况,监测精度达北斗一等(2mm精度)。项目部邀请桥梁专家指导、评审、论证索塔施工组织方案,建设过程中精细化管理,严控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安全、优质、高效完成了主塔施工任务。项目研究成果“无下横梁‘A’字型桥塔自平衡线型控制施工技术”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利用仿真计算方法,对钢梁的制造线型、斜拉索的长度及索力进行精确修正。施工中,严格按设计施工顺序、索力逐步施工,采用监控量测系统对32对斜拉索和77节悬臂安装逐段监测调整,成功实现主梁合龙线型“零误差”。
安全管理,筑牢生命防线
安全是项目建设的一切前提。项目部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法规条例,构建安全生产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和责任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定项目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教育培训、安全生产考核奖惩等系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全员签订安全生产岗位及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演练活动,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安全生产趣味知识竞赛及网络竞赛答题,多手段、多渠道提升广大职工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的积极性,推动安全生产工作走深走实。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特别是在高空作业、水上作业等高风险领域,实行全覆盖监控,及时发现纠正不安全行为。项目安全生产零事故,项目部荣获山东省“安康杯”优胜班组荣誉称号,真正做到了以安全保质量、促发展。
不忘初心,尽显国企担当
“黄河宁,天下平”。汛期黄河下游水位持续上涨,项目部按照防洪管理要求,密切关注黄河水位变化,全面开展防汛巡查工作,安排防汛人员24小时值守,配合地方提供防汛物资、抢险设备。在黄河水位上涨至施工现场外围堤坝处时,紧急启动防汛应急预案,立即对挡水堤开展铺设土工布、码放沙袋等加固工作,迅速筑起一道防洪安全“堤”。
“雨下再大也不怕,积水桥成了连心桥,这就是国企强烈的责任担当和真挚的为民情怀”,胜利工作区党总支书记张炳均说。胜利社区作为黄河原蓄滞洪区的居民迁建安置社区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居住着12个村的2355户群众。工程现场在社区附近,得知社区门口的小桥由于地势低洼易积水,群众雨天出行不便,项目部立刻组织人员维修桥面,积水坑洼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公司班子成员都在项目,明天我们抽空线上开个会吧。”
“老婆,今年春节你带着孩子来项目过年。”
“不好意思,考核会我参加不了,项目上走不开。”
“岳父那边,在医院你多辛苦一下吧,还有两天通车了”……
是你,是他,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建设者。一千六百多个日夜,奔流万里东入海的母亲河见证了“黄河铁军”的勇气和担当,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这座跨越天堑的雄伟大桥。如今,东津黄河大桥如同一条纽带,将黄河两岸人民紧紧相连,连接着两岸经济社会发展,连接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未来,“黄河铁军”将携手共进,共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